“地震预警”啥原理? 据介绍,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其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约每秒5.5公里-7公里,但破坏性较小;横波的破坏性较大,会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但传播速度慢(约每秒4公里);面波的速度最慢,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而产生的时间差,依托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监测网络,在震后数秒内快速估算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抢在破坏性的横波和面波到达目标地之前自动发布警报。 地震预警争取到的时间如何用 而此次人们对地震预警系统表达出的新奇感,其实反映了普通民众对这套预警机制的不熟悉。事实上,不少网友就抱怨说,自己是第一次听到社区大喇叭警报,“没有反应过来在警告什么?” 如果是震级不高的地震(5级以下)、且自身所处建筑物的抗震级别高于地震级别,则不必过于慌张,选择就近躲避(坚固的桌子或床底下等)即可。如果来得及的话,躲避前最好迅速关闭厨房的天然气炉灶等明火火源;如果身处室外,则尽量转移到开阔地带。 一名防灾领域的日本专家1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不能简单地根据地震预警时间的长短,硬性规定该如何避险。因为每个人的条件和所处环境不同,例如同样住三楼,年轻人20秒内走楼梯就能逃到楼下,但老人却无法办到。住一楼的老人可以迅速走出室外,但若是住在8楼以上,即便是年轻人想在短时间内通过楼梯走到一楼也并不现实。所以只能按照地震级别、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来选择逃生措施。他同时还强调,对民众普及地震知识以及逃生介绍时,应尽量用最浅显的文字和图像进行说明,这样才能保证普通人也能把握住宝贵的避险时机。 在长宁县17日发生6.0级地震后,网上传出“6月18日凌晨3时12分将会有更大地震发生”的谣言。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误将“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混为一谈,认为既然17日地震预警的判断如此准确,就相信了“18日的地震预报”。 此外,地震预警因为追求“快”,对地震震级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如何避免地震预警不准带来的“狼来了”效应,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